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探究性教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以“蚂蚁王国”活动设计为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13  浏览次数:1002
广东学前教育网资讯频道导读:[摘 要]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和

[摘 要]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了新的规定,在新《纲要》的指引下,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从注重幼儿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幼儿知识的主动建构,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纲要》的这种精神,笔者认为以主题探究方式开展的探究性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纲要》下的这种课程要求,在幼儿的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经验,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育  主题探究  幼儿园课程

 

新《纲要》中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目标的规定中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性,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可见,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已由注重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从注重幼儿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注重幼儿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以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的教学,注重幼儿的主动学习,注重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感受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以何种方式展开呢,笔者认为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很好地适应了这种新的课程要求。

一、探究性教学概述

探究性教学,是指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组织幼儿自主观察、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学习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中,在与同伴、教师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问题确立阶段、实施探究阶段、反思阶段。问题确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在教师的观察和对各方面条件的综合考虑下,确立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的确立可以是幼儿自主确立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确立的,或者是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的实施阶段包括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以及成果展示三个部分,在探究过程中每一个子问题的产生都要重复进行这三项工作,直到探究活动的结束。反思阶段是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活动的开展过程和活动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同时也要组织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通过幼儿的交流、讨论和回忆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再次体味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案例分析

下面拟以“蚂蚁世界”的主题活动为例,来探讨如何有效的组织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主题的确立:游戏中发现蚂蚁世界

春天来了,我带孩子们到户外游戏。突然,一个男孩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曹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一大群蚂蚁在运载粮食。”他的喊声吸引了周围其他的孩子。有的孩子说:“蚂蚁的家可能被水淹了,在搬家”;有的说:“天暖和了,蚂蚁都趴在地上了”……快放学了,家长来接孩子,有的孩子仍津津乐道的观察蚂蚁、谈论蚂蚁,甚至为蚂蚁有多少只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建议孩子们都回家查查书,寻找答案。

蚂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他们对蚂蚁有一定的、初步的认识,但还不是很了解。而教师通过对观察,发现幼儿非常期望了解蚂蚁,在这种情形下开展探究活动更容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对蚂蚁的研究可以通过资料收集和在幼儿园中的蚂蚁的观察进行,不需要很复杂的外部条件,实施起来也相对容易。于是教师抓住了这个实施科学教育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关于蚂蚁的研究主题。

(二)探究过程的实施

1.收集资料,分享经验。

第二天,平时最不愿上幼儿园的乐乐很早就来了,还带来了蚂蚁图片。孩子们从不同的途径,将收集来的资料拿给我看。几天下来,收集了许多介绍蚂蚁的图书,为此,我在阅读区开辟了一个“蚂蚁世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在蚂蚁世界中看书、看图片,交流、分享。我也加入了收集资料和谈论蚂蚁地行列,给孩子们找来一张黑蚂蚁地图片。这一周,孩子们对蚂蚁的外形观察的非常仔细,小蚂蚁有1对触角,有6只脚,身体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对触角会说话特别感兴趣,他们在教室里用两只小手当触角,做形体语言,非常快乐。我告诉孩子们,蚂蚁有黑、红、棕、白4个种类,老师只有黑蚂蚁的图片,其他的需要小朋友自己去找。

幼儿通过自己收集到的蚂蚁图片了解了蚂蚁的外形,而教师则继续加深幼儿探究的深度,帮助幼儿了解蚂蚁的大的种类,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习知识,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布置展板,引出话题:蚂蚁从哪里来?

第二周,班上多了很多关于蚂蚁的图书,都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红蚂蚁、白蚂蚁、棕蚂蚁全找到了。我和孩子们把收集来的各种蚂蚁的图片布置成展板。

一个小男孩指着展板说:“老师,红蚂蚁生活在哪里呢?”

“非洲最多”

“非洲在哪儿呢”

于是我搬来地球仪和孩子们一起找非洲。先找一找重庆,再找一找中国,然后是亚洲,最后找到了非洲,孩子们不仅找到了小蚂蚁的家,还学会了看地图。

“是谁生了小蚂蚁?”又一个问题出来了。

“是蚂蚁妈妈。”

“蚂蚁妈妈生的不是小蚂蚁,是蚂蚁蛋。”

这个话题,已经涉及到了生命的起源问题,如何将科学的知识以孩子们能够明白的方式传授,引起我的进一步思索。“生小蚂蚁的叫蚁后,就是小蚂蚁的妈妈,小蚂蚁的爸爸就是雄蚁。雄蚁和蚁后交配产生了小蚂蚁。”

这个回答并没有使孩子们满意,于是我找来了动画片《黑猫警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黑猫警长——螳螂的死》。有了动画片的直观感受,“雄蚁和蚁后交配后,蚁后为了补充营养就会把雄蚁吃了”这样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比较容易地被幼儿接受了。

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也越来越多:“蚂蚁家里还有谁呢?”“蚂蚁吃什么呢?”我将问题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回家自己找书、找图片,自己找答案。

教师在活动中继续延伸主题能够涉及到的内容,如“蚂蚁居住在哪里?蚂蚁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等,并通过观看动画片来帮助幼儿了解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充分考虑有助于使幼儿持续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内在的学习需要。

3.家园合作,引领发展。

第三周,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达到了高潮,连家长都被发动起来,班上的图片、书,家长找的资料很多,班上贴满了蚂蚁的各种图片。大家讨论了蚂蚁的家族,他们的严格分工和纪律。关于蚂蚁吃什么的问题,我决定带他们去户外,边观察边找答案。

“老师,树上有一只蚂蚁”我和孩子们一起对照书,很快孩子们发现这是切叶蚁,他们可以把树叶切断后吃掉。

“老师,这群蚂蚁在搬一只死虫子。”原来蚂蚁还吃死虫子。

“蚂蚁喜欢吃糖,还喜欢吃面包渣。”“蚂蚁喜欢吃蚜虫,因为蚜虫卵是甜的”……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将蚂蚁喜欢吃的东西用图片贴在蚂蚁的旁边。

第四周,我和孩子们探讨了“谁喜欢吃蚂蚁”这个很吸引人的问题。

“老师,蜘蛛吃蚂蚁”,“我看见他把蚂蚁围在他的网子里。”

“看,穿山甲,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一个小朋友指着他的书说。

“野猪,他用鼻子推开土,然后吃蚂蚁。”孩子们的答案丰富极了。

“老师,人也可以吃蚂蚁。” “哇”这个答案让大家吃了一惊。“真的,我妈妈到云南旅游,买了一大包黑蚂蚁给奶奶。”“黑蚂蚁可以治风湿病,他的用途可大了,”我补充说。蚂蚁除治病外还有什么用途呢?可以传播花粉、疏松土壤,用途可真不小。

“蚂蚁有什么危害呢?”“白蚂蚁喜欢吃地板。”虽然蚂蚁有害,但并没有妨碍小朋友喜欢他们…… 对蚂蚁的探索暂告一段落。

教师带领幼儿通过户外的观察,发现了蚂蚁吃什么,并引导幼儿在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什么吃蚂蚁以及蚂蚁的用途、危害等。幼儿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对蚂蚁的认识从简单到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仅学会了发现问题,还学会了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中调动了孩子、教师、家长的参与,三者产生了强烈的互动。

三、对探究性教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探究性教学中活动主题的确立一般始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询问

教师在对幼儿的观察和询问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的兴趣是教师确立主题的关键,同时在主题确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考虑所选主题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考虑科学课程的课程特点和要求,以及该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主题的内容一般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这也符合了新《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课程目标的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主题活动的探究过程是生成与预成的结合过程

探究性教学强调生成性,表现在随着探究活动深入,新的探究目标和内容不断出现,如在案例中随着活动的发展幼儿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红蚂蚁生活在哪里?”“是谁生了蚂蚁?”“蚂蚁吃什么?”等内容,但是教师也应该看到由于幼儿年龄和发展特点的限制,为了使探究进行下去,教师也要对研究问题有一定的预设,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活动的进程,使活动向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向发展。

(三)探究性教学重在让幼儿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探究的乐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能让幼儿获得多少知识,而是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中体味发现的乐趣,感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幼儿首先通过感知、回忆来陈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疑惑的问题,然后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探究活动,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只有当幼儿的探究遇到他们自己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必要的引导。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适时、适度,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要引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教师的指导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在幼儿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否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然后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和帮助。如在案例中幼儿想知道“红蚂蚁的生活地——非洲在哪儿?”“蚂蚁是如何繁殖后代的”这样两个问题。教师的处理方式是用地球仪和动画片来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幼儿获得了答案,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正如杜威所说,幼儿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利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体验了科学研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了有关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叶大新,王孔勤.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03.9

 

                      (《当代学前教育》2008年第1期)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