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当一份期许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时候,那是一种幸福,一种任由思想遨游的幸福。
当一份勾勒未来的蓝图真切地摆在面前的时候,那同样是一种幸福,一种毗邻美好的幸福。
这个春天,公众之于教育,体会着这样的幸福。
2010年的春天,因为13亿人的期盼,显得格外温暖。
——编者
期盼 孩子成为有想象力的人
【公众心声】
网友王杰超:改变现在的教育思想。不要将学生培养得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有想象力、敢于表达、善于创新的人。具体说来,在课堂上,应提倡和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不为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哈佛大学的哲学课可以各抒己见,教授都没有所谓答案,我们不妨参考。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实用,印尼海啸发生时,一个低年级的英国小女孩都知道海啸来临前的预兆,可是,反观我们的地理课本,上面的知识“几几年哪个国家遭遇几级海啸”,这种类型的知识在我们面临真正海啸来袭时有用吗?
湖南省长沙市高级工程师雷广坤:摒弃深奥、偏怪的考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名类繁多的校内外培训;应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实验性应用创新类课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各类实践活动。
【记者感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也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期盼 读书不再受户籍所累
【公众心声】
网友江雨山:我今年42岁,十几年前来上海打工,可孩子的上学成了问题。首先,孩子户口不是本市的,交了一笔捐资助学费才上了小学,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可是,中考、高考都需要回原籍,但上海教育与原籍教育又存在着不小的地区差异,希望真正实现“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毕竟,平等接受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千千万万子女的一辈子的大事。
网友兰惠泉:随迁子女应以6—9年流入地学籍为条件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取消以户籍作为升学考试资格的准入制度;全国所有学生建立联网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国家计划下拨经费应随学生学籍流动,由流入地财政统一结算;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全国应以每个省、市实际在校生人数下达报考录取名额,取消以户籍人口确定名额。
【记者感言】
户籍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又势在必行。未来10年,两者同步推进,尽管将直面各种阻力与难题,但方向不会改变。
期盼 学前教育不再是短板
【公众心声】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钱卫: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在农村,我呼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该突出财政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办园体制应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并举”,各级政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幼儿园的收费管理进行规范,解决“乱收费”的问题。
北京市某远程教育公司课程开发策划李莉: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可以说是制约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农村学前幼儿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特岗教师,建议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设立农村幼儿教师特岗计划,纳入“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记者感言】
目前,学前教育已经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各种不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让学前教育不再成为“短板”,不仅仅是广大家长的需求,更是科学借鉴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经验的必然结论。
期盼 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公众心声】
网友谢昆林:减负的关键在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教育集团教师杨升:经过调研发现,全国各地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考的分数也不是很高,很多学生为分数而读书,老师为分数而教学,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把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老师教学优劣程度的唯一标准,从上到下导致学生被培养成了考试机器。有些老师为了分数的提高在假期给学生补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搞得师生和家长皆苦不堪言。
【记者感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需要教育链条中的很多环节共同配合、探索。
期盼 特殊教育拥有明朗的天空
【公众心声】
网友赵小红:作为一位特殊教育研究工作者,我看到《纲要》文本将特殊教育单独列出一章非常高兴,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特殊教育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体现。在未来十年中,《纲要》将对特殊教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我建议:未来十年应加速特殊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加速制定与颁布《特殊教育法》的进程。虽然我国特殊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具有相当法律效力的《特殊教育法》尚未出台。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人权的角度来看,通过立法实施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残疾人是否享受平等人权的基本尺度。我们必须加速制定与颁布《特殊教育法》的进程,应立法明确发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在《特殊教育法》中,要对特殊儿童的分类与鉴定、举办特殊教育的主体、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与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
【记者感言】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应重视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未来十年,特殊教育,这项“爱的事业”和“神圣的事业”将惠及更多的残疾学生。
期盼 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人
【公众心声】
网友李明波:教师队伍建设很重要。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使之安心任教,负责任任教,就要增加教师的收入,确保同一级别的教师在同一个省范围内同工同酬,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同一级别的公务员工资水平,而不是现在的所谓当地所有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网友“
【记者感言】
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要求教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同时,给予教师足够的待遇保障也是必要前提。
期盼 校企合作别再两张皮
【公众心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向荣:现实中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工学结合两张皮等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就是因为缺少多方利益共享的保障机制。应该通过组建资产型、资产—契约型、契约型等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的转变。建议对教育规划纲要第六章第十四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之后,增加“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利益相关运行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变革”。
【记者感言】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大力且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真正办好“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期盼 高考招生的天平不倾斜
【公众心声】
山西运城某国企职工
【记者感言】
要保证高考招生的科学性,是因为它直接关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考招生,更要兼顾到公平性,尤其是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既要做到优质资源的公平获取,又要通过多种选拔方式以满足人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期盼 也给中学教师减减负
【公众心声】
邮箱为wordexe@126.com的网友:教师所接受的各种考核太多,升学指标对中学教师的评价压力太大。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被迫进行应试教育。建议:(1)学校不是工厂,要切实减轻学校的升学负担,校长的负担轻了,教师的负担就轻了,学生的负担才轻得了,素质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2)让教育家来办教育,减少行政官员对教育的干扰。(3)鼓励学校创设和谐的氛围,让教师减少浮躁情绪,能真正回归教育教学本身。
网友“忧国”:建立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应用到教师年度考核、评优选模、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等各方面;打破教师岗位聘任终身制,建立岗位聘任能上能下的机制;建立艰苦边远地区从教奖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坚持在艰苦边远地区从教;建立正常的教师退出机制,使教师能进能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劳动保护,建立教师职业病认定保护制度。
【记者感言】
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重,其实,老师的负担也不轻,特别是那些教毕业
期盼 别让英语成为硬门槛
【公众心声】
江苏省徐州市某国企职工王晓华:目前在我国,英语被高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小孩子从小母语尚未学好,就得早早学外语,考外语。到了大学,英语跟学位、毕业证挂钩;工作之后,英语跟评职称挂钩。一个外来语种几乎覆盖了社会上的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形形色色的外语启蒙班、辅导班、提高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产业链。在不合理的硬性要求下,英语成了一道高门槛、硬门槛、洋门槛。可是工作了,又有多少人还在继续使用外语?我们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应理性对待。
我建议,把英语从主科改设为副科,高考不必须考。从初中开设英语课,并且是必修课,只要通过会考就行了。大学则改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修。
【记者感言】
近些年来,“全民英语热”不仅成为中国、也成为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独特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英语情结”。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一方面需要肯定英语对帮助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良性作用,一方面也要正视年轻一代在过分注重学习英语之后却轻视或忽视本民族语言的现状。
(cuckoo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