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度 学前教育“义务化”的六个关键词 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 关键词一:效益与战略 对社会处境不利家庭的孩子在学前期投入1美元,到四十岁时,可以获得17美元的回报。 “从美国开始采取国家行动对社会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补偿性早期教育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我们再不重视就太晚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ject)”。该计划从1965年到2005年期间,在40年内为2300多万名儿童提供了包括早期教育在内的各种综合性服务,被誉为美国学前教育的“国家实验室”,对美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开端计划”兴起于美国的民权时代,是“反贫困之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有记者报导说1/5的美国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中,这些家庭中很多人中学没毕业,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就业,或者无法获得酬金较高的职业。而此时美国中小学已经实行了免费教育。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业进而导致后来的贫困呢?研究发现,学前教育缺失是导致入学后适应不良,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决定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来打破这个“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 “去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了,欧盟还是决定投资10亿欧元来支持其成员国发展学前教育。而美国联邦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7000亿美元振兴经济计划中,也安排了50亿美元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并提供5万个幼儿教师岗位。”冯老师的一位博士生最近在美国学习,及时发回来一些经济危机下西方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动态的消息。 “有没有一种数据支撑学前教育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长期追踪研究。但国际上这种研究不少。大家最常提起的就是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这是该国的一个教育基金会在密歇根州进行的一项历时四十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差但3、4岁时参加过提前开端计划的儿童。追踪他们到四十岁,发现与没受过学前教育的同类人相比,有几个明显差别:一是学业完成率高,特殊教育需求少;二是就业率高,占有资产率高;三是家庭生活稳定,离婚率低,吸毒、犯罪率低。根据研究报告的测算,对这组儿童每投资1美元保育教育费,可以获得17美元的受益,投资回报率为1:17。而这些回报中,大多少是由于减少了司法和救济的费用。” 犹如手机电池的第一次充电,学前教育是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应该惠及全体儿童的普及性教育。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学前教育的意义,落实十七大“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决定,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家庭儿童的学前教育。 关键词二:义务与义务化 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义务化”想表达的诉求是政府要承担对学前教育的责任,包括经费投入。 “最近,虽然社会上將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很高,但还是有人提出质疑:一是国家刚刚免除了小学和初中的学杂费,再实施学前教育免费,财力允许吗?二是义务教育是一种强迫教育,学前教育有必要强迫么?” “我认为首先必须理解社会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有这么强烈的诉求。” 对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否要免费加强迫的问题, 至于国家财力能否支撑免费学前教育的问题, 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到有一定品质的学前教育,在中国,只有政府能够办到。政府的投入应该保底,确保弱势人群接受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 5·12特大地震之后,来自北京、南京、苏州、上海、重庆、青岛等地的幼儿园老师在震后近百天的时间里为绵竹、什邡、崇州等地震重灾区的孩子建起了流动幼儿园。8月底,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志愿者老师们准备撤离,建在活动板房里的乡镇中心园开始招生。看到报名通知上写着一学期学费320元,来报名的一百多位家长中有十几位含着眼泪带孩子回去了……。 “一学期300元学费交不起的,不仅仅是受灾地区。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贫困人群的存在,所以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冯晓霞说。 绵竹、什邡等地在我国并不是特别贫困的地区,但 冯晓霞认为,让所有的孩子,尤其是让那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都能接受有一定品质的学前教育,在中国,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办得到,因为这些地方是私人资金、市场不会光顾的地方。 但问题是,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仅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3%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是3.8%。2004年,欧洲有十几个国家学前教育的经费已占到教育经费的10%以上。不增加投入,不扩大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是无法保障的。 “更大的问题是这极为有限的投入往往被用作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更多地投向了所谓示范园、优质园。而因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稀缺,能够享受这些优质资源的往往又是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的群体。”冯晓霞说。 “于是社会弱势人群的子女更多地选择民办幼儿园?” “更大的可能是选择了那些沒登记没注册的民办园。这也许可以说是他们的选择。但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被迫的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你起码有两种机会,两条路可走,可以二择其一。对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优越的人群来说,可以上公办园,也可以上更能满足各自独特需要的民办园。但对于弱势群体来说,除了进那种低价低质的园还有其他路可走吗?除非家里有老人,可以选择在家里呆着。”冯晓霞说,“市场的门对于最贫困的人群来说其实是关着的。市场扩大了的选择机会对这批人来说基本是不存在的。只有政府启动面向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办平民化的幼儿园,或者给予补贴或者免费,他们才有接受品质有保障的学前教育的可能性。” 关键词四:改革与被改革 涉及幼儿教育的几次重要的改革实质上都不是以幼儿教育为主体的主动的、理性的改革,而是作为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被推出的,是被动的改革,或者说是被冲击。 冯晓霞认为,除了增加投入之外,政府在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责任也亟需加强。 据了解,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力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省市的学前教育机构被撤销,甚至没有专人管理。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往往由某个负责基教工作的干部身上。“学前教育其实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许多部门,需要协调。从儿童人数来看,应该相当于义务教育人数的三分之一吧!可是分管学前教育的又有多少人呢?教育部幼教处至今只有一位专职干部,许多省一位专职人员都没有!” 据了解,公办幼儿园的教师普遍紧缺,但现在多数地方的幼儿园公办教师“只退不进”,基本不增加编制。记者了解到,湖南省湘西州近十几年来没有增加一个幼儿园教师编制,而幼儿园自聘的教师工资非常低,严重影响了幼儿园师资质量。 “涉及学前教育的几次重要改革实质上都不是以幼教为主体的主动的、理性的改革,而是作为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套改革措施推出,是被动的改革,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冲击。”冯晓霞说,“我们一些基层幼教工作者概括了近十几年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历程:企事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企事业单位幼儿园被推向市场;国家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学前教育管理队伍被打散;事业单位定员定编,公办幼儿教师只退不进;农村民办教师或转正或辞退,农村幼儿园教师即被排除在转正条款之外,又失去政策参照对象;农村取消教育费附加,幼儿教师失去了重要的工资来源。学前教育这些年的改革从来不是主动的,在历次大改革中基本是作为附属品被忽略和被边缘化的。这些话或许有些消极和尖锐,但谁又能否定它的真实性呢?” 记者曾经采访过国家督学、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韩清林,他也这样认为:“曾经,由于国家、社会乃至教育战线对幼儿园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偏差,在国有企业、国家部门行业政治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变革中缺乏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幼儿园教育蒙受了严重冲击。” 关键词五:“义务化”与“小学化” 学前教育义务化和小学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目前一些幼儿园出現的小学化倾向往往是错误地理解服务家长的涵义和过于迎合市场的结果,也是幼儿园专业水平不高的反映。所谓的优质小学更不应该把小学的学习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内容。 “学前教育‘义务化’之后,会不会如大家的担忧引发‘小学化’等问题?” “这完全是两码事。” “义务化不等于小学化,小学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违背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把小学的学习任务过早压在幼儿身上的不科学做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过于市场倾向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并不懂学前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家长而做出的功利选择。”冯晓霞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保障经费投入,减少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或许反而有利于减弱小学化倾向。 “当然,负责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不应过于迁就部分家长的非专业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儿童利益优先仍然是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坚持的信念。虽然幼儿园有为家长和为孩子双重服务的任务,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儿童,保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包括为入学做好准备;服务家长的内涵主要是使其心无旁骛地去工作,而不是服从家长非专业的教育要求。” 目前,一些所谓的优质小学的入学考试确实也给幼儿园带来了压力。“一些幼儿园反映,有的小学要考拼音、考速算,这些本来应该是小学的教育内容,就这样压给了幼儿园。”冯晓霞希望记者帮助呼吁:“义务教育本来是每个孩子应该平等享受的权利,小学为什么还要搞变相的重点校呢?还要挑肥拣瘦?人的智力、学习能力的确是有差异的,把所有的资优生都挑出来给自己,把一般的孩子留给别人。即使将来这些孩子学得比别的学校的好,能算优质学校的本领吗?能把一般孩子变出色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呢!” 即使学前教育免费了,公办为主了,民办幼儿园仍然有生存的空间,除非你的质量不好而又价格昂贵。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很多民办幼儿园会被取消?” “我认为不是被取消,而是可能倒闭。但倒闭的將是低质低价或低质高价的民办园,质量好的园一点也用不着担心。” 第一,什么时候学前教育能纳入义务教育(准确地说是免费教育!),纳入几年?目前还不知道。她认为免费一年的可能应该大于三年,因此,从年龄段上看民办园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二,学前免费教育应该能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开始,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私人资金和市场不愿光顾的地方。不会对民办园有太大的影响。虽然这些地方也有民办园,但基本资金投入很少,条件和质量都比较差。从儿童利益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幼儿园如果倒闭,并不是什么坏事。不能因为经营者的利益而影响儿童的利益。幼教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幼儿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免费教育和公办为主也不等于大家都百分之百的都愿意接受。因为将来政府投入的公办园一定会走平民化路线。现在的示范园不会是将来公办园的楷模。普惠式幼儿园不可能投入那么昂贵的成本。它的作用是‘保底’,满足大众对早期教育的基本需求;而在当今的社会里,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民办幼儿园比公办园更有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优质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为有较高教育需求的人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没什么不好。民办园与公办园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而且,对于那些质量有保证、愿意承担普惠任务的民办园,政府也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现在我国的民办学前教育占据学前教育的大半壁江山,是不是意味着纳入义务教育之后保持这样的比例不变?” “这很难说,很难做这种预测,这要看国家采用什么措施普及学前教育。不过,我认为公办园的比例可能会增大。因为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尤其是逐渐城镇化的地方。而这些空间恐怕主要靠公共资金来填补。乡镇中心园、面向城市流动人口和贫困人口的学前教育机构问题只能主要靠政府资金解决,因为其中的利润空间太小,难以吸引私人资金。这样公办园的比例势必会增加。在我国,最有号召力和执行力的就是政府。普惠式的学前教育在我国,恐怕只能以公办为主。” “温总理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文章中指出,‘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认为企业家投资教育是回报社会的最好方法。” “总理的话没错,他同时也强调企业家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这种回报社会应该是以公益性教育为前提的。西方相当多国家的幼儿园是民办的,但其中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办的幼儿园占6、70%以上。其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慈善基金、公益基金等。西方国家慈善资本的力量比较成熟,德国的民办幼儿园中非盈利性的占到了90%。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很远。现在投资幼儿园的资本大多数还是逐利的资本。” “但是有人认为,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分担了政府的教育经费负担。” “这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不能否认社会资本/民办教育的贡献。但社会资本不应该成为政府甩包袱的承接者。民办教育应该有民办教育的职能但不是顶替政府的责任。公益性教育也不是只有政府才能办。运用民间资本办教育应该创设良好的运营和监管机制。而且,我认为民办教育不仅仅是政府资金不足的补充,其实,繁荣学术增进活力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更应该鼓励民间资金流向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更应该凸显政府对儿童的责任。” 冯晓霞认为,市场主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有特殊需求的家长提供特殊的服务。但市场不能解决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性要求。因为市场遵循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贫困家庭根本没有能力以高价换优质,而以低价换来的低质教育可能仅仅解决了孩子有人看管的问题,难以解决促进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和做好入学准备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而贫困家庭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公共资金、靠政府解决。 记者注意到,中央教科所研究院刘占兰在近日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也谈及这个问题:“如果是营利性的私立幼儿园太多了,公益性肯定就会差,公立幼儿园太多了,市场又不活跃,选择性可能就差。一般来说,像OECD国家、欧洲19国、9个人口大国当中的一些国家,一般都把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大致设定在60%到70%之间。跟我国家有可比性的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公办学前教育的比例差不多都在70%左右,墨西哥占到了90%。而我国现在私立园在园所数量上占到了60%,这恰恰应该是公办园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