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校舍改建成规范幼儿园教师纳入小学编制
河北政府主导推进农村学前教育
本报讯(记者 苏婷 杨占苍)一座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小楼,一座5300平方米的大院,树阴下,168名3至5岁的孩子无拘无束地做着游戏。这是记者日前在保定市清苑县魏村东街幼儿园见到的。园舍粉刷一新,宽敞明亮,全村所有适龄孩子都能入园。
如今,在河北农村,这种景象已非常普遍。据统计,到去年,河北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已达到58.15%,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5.91%高出12.24个百分点;2000年到2006年,全省在园幼儿增加了33.2万人,同期全国平均增加额为19.67万人,万人均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148.9人增长到2006年的196.5人,而同期全国由177.3人减少到173.1人。
“普九”目标实现之后,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河北对此进行了探索,把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建立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上。河北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调整后的富余资源,改建、新建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使全省75%以上的县(市、区)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走在了全国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前列。6月9日至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保定市召开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了河北省及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验。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四个阶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稳步发展,2006年3至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42.5%。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55%。
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在推进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2000年,在全省“普九”后,河北省政府又明确提出了分地区、分阶段普及学前3年教育的目标,提出“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园方针。2003年,又进一步实施“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资源发展幼儿教育,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相结合”的学前教育体制,把满足农民子女接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列为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2005年,在《河北省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提出,到“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并把学前教育与初中、小学一起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教师调配、人事改革、教师培训中,把发展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
推进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校舍和师资从哪里来?由于学龄人口下降,河北省小学在校生由2000年的813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509万人;通过布局调整,全省小学由36465所减少到20883所。河北抓住这一时机,将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改建成幼儿园,将适合做幼教工作的超编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调整到幼儿园做教师。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地方迅速实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据统计,由闲置的校舍改建、扩建而成的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80%。在解决幼儿园教师的问题上,河北省采取的是把幼儿园纳入小学、作为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幼儿班)的办法,而按国家规定: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可以纳入编制。这样,全省幼儿园教师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由于采取了小学附属幼儿园的体制,河北省形成了农村幼儿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的格局,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据2006年统计,全省幼儿教育的总投入为54218万元,其中财政性经费40705万元。在农村,孩子上幼儿园一般月收费10元至30元,有的地方还实行免费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