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许多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中国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的一部分。
一、 幼儿教育实践活动
晓庄师范学校建立后,1927年11月,陶行知在陈鹤琴、张宗麟的协助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以后,又创办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儿园、新安幼儿园等。
1931年,陶行知为推行普及教育,创办了“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出版了《儿童科学丛书》和《儿童科学活动指导》。1933年,组成中国普及教育促进会。以后,又提倡小先生制。1939年7月,他在重庆合川创办育才学校,培养由于日帝侵华造成的难童。他在育才学校实施生活教育理论。他将学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认真学习前人经验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等较完美地结合起来,把育才学校办成了一个现代教育史上新型的学校。他根据因材施教原则, 在课外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美术、音乐、 戏剧、舞蹈等组,培养人才的幼苗。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 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确立
由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他认为清末以来建立的新式教育,但实质上仍是旧的一套,这种教育仍以书本为中心,脱离实际。这种教育,只能为少数少爷、小姐享用,而与民众生活无关。
在批判传统教育基础上,陶行知接受杜威的教育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预备,主张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观点在反传统教育上很有意义,在五四前后有很大影响。陶行知也曾作为宣传者、倡导者,并且在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大力开展平民教育活动,然而却没有得到广大劳苦民众的欢迎。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到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探寻新路。他逐步酝酿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便是在办晓庄学校时期所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 、"社 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1.生活即教育。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进行改造。二者都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但陶行知认为二者有不同之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指教育必须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出发,而"生活即教育",是以实际生活为教育源泉,教育领域才宽广。
"生活即教育" 包括以下含义:
(1)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2)" 是生活就是教育 " 。
(3)"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是使生活发出真力量的 "真教育" 。
2.社会即学校。这是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中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他认为必须把受教育者放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接受训练 。 这是陶行知苦心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 " 穷办法 ",在大社会中,一切有专长的人都可以传授知识,如农夫、村妇、渔人、 樵夫都可以做先生,又都是学生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 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也都是教育的场所。
3.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现了他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他认为教学做是要解决传统教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问题。在教学做三者中,他强调"做"是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又强调 " 行 " 是知识的源泉,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他还反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能分开。
(三)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办育才学校时期达到成熟的阶段。这种思想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不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简单翻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成的过程,也是陶行知逐步改造和摆脱杜威教育思想束缚的过程。
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的,他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摆脱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他以"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的精神,艰苦地探寻适合中国民族特点的教育思想的过程。抗战爆发后,他将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与反日民族解放斗争联系起来,使其教育思想更凸显民族性特点。
生活教育理论也是科学的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际统一。生活教育理论正是具有尊重实际与生活打成一片,强调客观真理的鲜明、特点。
他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三、论学前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即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是一种终生教育的思想,其中尤其重视学龄前这段的教育,他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强调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
1926年10月,在《新教育评论》上他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更具体地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陶行知主张,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这个时期将打下个人的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6 岁以前是儿童求知的好时期,决不可任意放弃,失掉了这个时机,便减少了很大的人类的造就。
由此,陶行知主张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前途的双重意义,阐发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一生普及教育的探索,也包含了普及幼儿教育的实践。
四、论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
陶行知尖锐地指出,旧时的学前教育是富贵人家和伪知识阶级的专利品,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国民后代的意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即仿效外国,不适国情。二是花钱病,既是处处模仿外国,样样仰给洋人。三是富贵病,即所收儿童多属贵族。这样的幼稚园自然平民子弟是没有分的。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工人和农民,最应该办幼稚园的地方是工厂和农村。因为这种幼稚园有利于儿童教育,有利女工精神解放 ,同时也能对农民进行切实的帮助。
陶行知在工厂和农村开辟幼儿教育新大陆的思想,是他坚持幼儿教育要为工人农民而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他主张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他认为要办好中国的工厂和乡村的幼稚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打破对外国的盲目崇拜,要建立中国式的幼稚园,使幼稚教育适合国情。
五、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指出:“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他认为好的幼儿教育要使儿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乐园。这是陶行知极力提倡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真谛。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任务。教育的作用是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一) 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进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小孩子的创造力。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遇到了很多事例,都证明孩子有创造力。
(二)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具体他曾提出六大解放 :
1. 解放儿童的头脑。
2. 解放儿童的双手。
3. 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巴。
5. 解放孩子的空间。
6. 解放儿童的时间。
(三)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措施有:
1. 需要充分的营养。
2. 建立良好的习惯。
3. 因材施教。
4. 发扬民主。民主运用在教育上有三点:(1)教育机会均等;(2)宽容和了解;(3) 在民主生活中学民 主。
六、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幼稚师范教育方面,其特色方法是艺友制的运用。
何为艺友制?为何要用艺友制?他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作了说明。他说:“艺友制是什么? 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艺友制的办法培养了一部分幼儿师资,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的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是,首先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是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亦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第三,节省时间, 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同时,陶行知也强调,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不是培养师资的惟一方法,它应与普通幼稚师范学校“相辅而行”,不能用来替代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不能废除,而应当根本改造。(广东学前教育网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