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地方的各种幼教工作会、研讨会乃至发展战略中谈管理、谈策略、谈方法似乎天经地义,然而,离开儿童的个体状态、离开儿童的发展、离开儿童的课程活动谈以上问题,则一定是缺少了核心性的东西。因此,我们一定需要从科学的儿童观这个角度帮助许多地方的学前教育领域负责人、许多园长确立办园理念和工作策略的实施方向。下面谈谈该怎样确立儿童观:
因为,在任何管理过程中,我们都必须清楚地解决这些问题:
什么是孩子?他们是一张白纸还是一粒种子?
我们该有怎样的儿童观?为什么要蹲下来讲话?
我们究竟了解孩子多少?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什么是孩子的成功?什么是孩子的成长?……
同时,我们还要解决:
什么是教育?我们该有怎样的教育观?
成人和孩子之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是谁?你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生命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回答第一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的人、人性和人的整体性,是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的整个未来的活动在儿童已经有了萌芽。这是唯一的真理。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丰富的、充沛的生活。从儿童生活中那种情感的旺盛、感受性的深刻、意志的纯洁和优美来判断,儿童的生活要比一个成人的生活丰富得多。心急鲁莽和谨小慎微都将一事无成,有时候,在我们并不一味催促的情况下,孩子们反而会干得更好,我们只需掌握如何让他们具有他们自己的空间。
在回答第二类问题中,我们又发现:我们必须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生命力,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知识是个动态的系统,必须靠孩子自己去建构,我们必须接纳孩子尝试的方法和自己的认知状态。教育价值的核心原则是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能否使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终生价值的大目标,是我们衡量教育活动成败与否的核心原则。教师的态度不是孩子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尺,幼儿经历的探索,绝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而是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他们要学习从他们身边事物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不过早下结论,愿意考虑不同意见,对公认的事物有自己的疑问……我们的任务就是观察,就是帮助孩子:将探索的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品德结构中去,成为人格中活生生的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当我们对孩子的探索进行引导和组织讨论时,不要带有任何倾向性,要让孩子受到的是鼓舞。孩子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批评……
幼儿园,在孩子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实施的课程方式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有着导向般的作用。我们的起点是孩子的发展,落脚点也是孩子的发展,那么,无论根据自身园所的特点设计什么样的园本课程,其中心点都是儿童本身的发展状态,即:教育规划的原则是依据对儿童的观察和发现探讨实施教育的方案,否则,做得再多也没有用。
无论我们进行怎样的教育改革、规划,我们始终应当记住:
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生理、社交、情感以及认知技能。由于儿童急于讨好成人,当成人把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
教师不仅必须接受智能上的专门训练,而且必须学习如何“感动人心”,这是“心灵的接触”,必须对儿童“尊重而同情”,这只是教育的第一步。儿童的活动有着自我发展的方法,教师乃是介于儿童与其教育环境之间的“催化者”。幼儿时期是他刚刚开始显露其精神生命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创设的环境应该是:儿童必须能够自由的自我表现,以显示出那些在无法自由活动的环境中被隐藏或压抑的需求与态度。这是教学上最重要、最贴切的问题,是直接关乎儿童生命的活动。
(一)、调整幼儿园的课程结构
将观察认识儿童定位为日常基本工作内容
如果我们进行观念调整,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只是研究教师应该怎样改变“花样”,而是首先要关注我们教育活动的对象,那就是“孩子”。在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上去思考,我们才有可能不是关门造车,那么,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白: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谈“教育”,做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白孩子,观察孩子、发现孩子,以科学的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去面对孩子,你才有可能感觉到该怎样去做一名教育者,只有在发现孩子的前提下、在感触生命成长规律的过程中,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做的或许是对的。蒙特索利说:“事实上,教师将从儿童本身学得他自己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也就是说,他将从儿童身上学会如何使自己成为完美的教师。”
(二)、依据儿童心智成长法则确定教师工作指导内容
我们以科学研究的视角,怎样看待儿童的成长,重新认识儿童的基本个体,尤其是,在关注儿童身体成长的同时,该怎样科学地看待儿童精神的成长,调整观念:“教育——是老师自己意念中的事情”为“成长——是儿童内在意志走向独立的过程”。
管理者审核的教育方案首先应是观察日记,在教师教育指导方案中,一定要有实施此项活动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
因此,一些专家小组、课题开展中对于教学案例的导向,应该是教师对儿童各种生活活动的观察记录,并指导一线教师如何做、从哪些方面做、怎样作观察记录,同时对一定的描述进行有代表性的分析,然后承接简洁的指导方案。
这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果我们的定位不同,那么,相应而产生的方法必然不同,其结果也就不能同日而语,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三)、从新的视角认识探索型主题课程活动
对“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课程样式,成为上海幼教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它所追求的目标取向是什么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使我们在重新认识孩子、认识课程、认识教师方面,赋予了我们哪些新的思考呢?
“探索型主题活动”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尊重、对当前问题的探索欲得到满足、发展创造性表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活动超越了学科的界限,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生活和整体发展。课程所追求的是:
1、寻找一种真正适合儿童的教学;
2、寻找一种让儿童能“自由奔跑”的学前教育课程;
3、寻找一种让教师也能够与儿童一样自由发展的课程支持系统。
从而,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反思幼儿园课程、重新思考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以期为儿童从一位天生的但不免盲目的探索者发展成为一位有目标、有方法的探索者铺就一条充满挑战与激励的道路。
(四)、关注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早期阅读是国际幼儿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个民族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他的发展能力,我们需要恰当地在幼儿园开展顺应中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儿童早期阅读教育。语言学习是具有鲜明社会文化特点的学习,早期阅读教育也应当是符合社会文化特性的独具规律的教育。
早期阅读对儿童终身学习的意义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并尽早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为他们成为终身阅读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儿童培养成能自主阅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五)、与各地大中专院校合作,大力发展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
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最密切的就是教师与儿童日常的行为与语言,它时时刻刻发生着、影响着、作用着,因此,恰当的行为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经过1年左右的教育实践后,她们有太多的实际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她们期望少走弯路,她们期望了解到国内外学前领域的发展状态,她们期望真实地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因此,期望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以及相关卫生、妇联、大力发展面对现实的、在职的系统、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期望能够解决教师行为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国外儿童发展目标参照:
美国:
1.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
3.能对成人的各种要求做出反应,有信任感、责任感、自尊心。
4.能够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会与人分享和合作.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5.不断提高肢体动作的准确性。手眼动作的协调性。
6.通过游戏丰富知识、经验,并对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分类。
7.通过培养艺术技能和认知技能,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
8、培养学习技能,如读、写、算,但不强迫他们学习,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进行学习。(其它各国发展目标见附件)
由以上目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现今的教育目标中我们是有所缺失的。幼儿阶段是一段与众不同的时期。它是探索、创新、自我发现、接触世界、学会怎样学习,接受这就是我的时期,它是一段不断发展并满怀希望的时期,一段被允许是个孩子的时期。 我们认为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经验来丰富和促进每个儿童的知识,语言,情感身体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每天的日程安排中,每个儿童都将有机会进行创造、探索环境、学习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技能,通过亲身经验来习得概念。通过活动中平衡的师幼互动,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育主要将满足2岁-6岁儿童的发展需求。同时专门的教育方案也尽可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教师将扮演积极的榜样角色,帮助支持儿童,细心的照料儿童,对儿童的需求给予温暖的关怀和及时的反应。
教育应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尤其是在提供幼儿体育活动器械和组织过程中更注重对幼儿的整体发展,促进健康、增强身体与肌肉的技能,并且帮助幼儿探索世界、树立信心、积累社会经验。中外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在许多国家,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他们都是跟随着学术发展的进程,一路走过来的,他们已经充分沐浴在“自然、自由”的教育氛围之中,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已经是根深蒂固,他们有足够的理性来选择和理解每一种教育理念。而对我们而言,在与国外学术进程隔绝了几十年后,突然间接触到如潮水般涌来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和论调,难免会眼花缭乱,饥不择食。所以,我们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排斥和接受某种先进的理念,而是需要补上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寻着西方近现代儿童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去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应有的对待儿童的正确立场。
三、教育环境与理念建设
环境,是隐性课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我们重视幼儿园各种显性课程的设置,而忽略隐性课程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因此,园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课室设置以及光、色等方面都需精心筹划,凸现艺术氛围,体现教育理念。
环境,是教育的导向,是园所、教师、家长、社区乃至社会共同创设的精神氛围,孩子的人格、个性、他一生的命运于此息息相关,因此,教育部门应着重审核幼儿园文化、理念、教育氛围、教师心态、师幼关系的状态,以保障儿童在生命最初发展阶段的精神暗示处于受保护的状态。
(一)、园所整体格调向艺术大师学习,提升审美品位。
(二)、文化、理念建设以惊醒和倡导教育者、家长与孩子形成真实的尊重关系。
(三)、能够引发兴趣、为孩子提供可获得自主发展所需的各种真实的生活材料。
(四)、走入社区、社会,让孩子看到事物的真相,用大自然抚育孩子的心灵。
最后,我想用这样两段话,以示惊醒我们的教育:
“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向或是特殊而不为人知的禀赋,它也许微不足道,但必定是有用的。诚实胜于一切,就像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能,克服重重阻碍一而再的获得胜利。促成世界的进步就是这股潜藏于心中的伟大的内驱力。”
“童年并非是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是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越他人时就将它的童年一把夺走了……一个被催促的儿童在发现自我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我是谁?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给我快乐?因为,无论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它都被成人蚀空了,成人一直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需要的孩子,而不是接受自然赋予的孩子本身。其结果就是,当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挣扎着成为独立的成人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快乐可言。”
因此在规划如何发展学前教育的规划中,一定要从科学的儿童观来考虑各项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儿童自主的、本体的发展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