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区域活动论文 » 正文

对区域活动的感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31  浏览次数:668
广东学前教育网论文频道导读: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可以自主地决定游戏的内容、方式、材料和玩伴,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解决问题。区域活动开展的是否有效,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教师的适时介入指导以及材料的层次性都非常重要。区域活动在表面上看是幼儿自发自愿进行,幼儿可自主行为,无受控制、被强制支配之感。然而实际上,整个活动过程均渗透教育目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或教育意图无所不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较之以认知为主的教学活动难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来说这意味着新的挑战,那么教师在

对区域活动的感悟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活动过程。”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首先,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记录者。

 

观察是教师实现目标,追随孩子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看、听、想、记等方法来观察孩子,揣摩他们的心理,分析他们的行为,提供合适的材料,以推动孩子的发展。

 

1、看——发现孩子行为的过程,分析他们的行为。孩子在活动中,会通过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行为表现他们即时的想法和需求,这时教师不但要对其行为做细致的观察,更应对孩子使用的图画或图像语言给予极大的关注。

 

2、听——听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对话语言,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幼儿的诉说,以赏识的目光发现每一位幼儿身上的长处,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

 

3、说——通过与孩子的交谈,揣摩孩子的需要。在探索型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有着一种对话关系。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命令,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现象进行对话,直接与教师进行对话。

 

4、记——记录孩子的言行,以便更好地研读孩子。

 

其次,教师是游戏的引导者。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引导有助于幼儿准确的表现出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构思。

 

1、对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引导。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小老师一直在带领着小朋友拍手唱歌,内容较为单调,这时,教师可提示小老师带小朋友去参观“超市”,小老师也可以去“超市”买了东西奖励小朋友。同时,小老师和小朋友也可互换角色,让每个幼儿都来做一做小老师。这样,就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2、对解决问题和争执的引导。幼儿年龄较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当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要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可引导幼儿自己来解决问题。如在游戏娃娃家中,两个小朋友在抢着布娃娃,一个想哄布娃娃睡觉,另一个想让布娃娃洗澡,这时,教师可以先让两人弄清楚对方的意图,再协商解决,同时教育幼儿要学会相互谦让,使游戏顺利的进行。

 

再次,教师是游戏的合作者。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无论是集体游戏、角色游戏、器械游戏、玩具游戏,孩子们都喜欢。幼儿园就是幼儿游戏的天堂,因为我们都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无论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和游戏有关。老师天天挖空心思的创编各种游戏去迎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当然也要成为他们游戏中的一个伙伴。“大家一起玩”、“快乐一起分享”、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发展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

 

在我们班上,每到自由游戏时间,孩子们都会奔向自己喜欢的那个活动场地。而我就走向每个区域,问问他们:“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游戏吗?”孩子不会拒绝老师的要求,往往是很愉快的。我们一起游戏还会吸引其他幼儿的加入,所以有老师参加的游戏,一定会更加有意思。游戏中孩子门从不把我当老师,他们有时让我当妈妈,有时让我当某个顾客或小朋友。而我也会很津津乐道的好好表演一番,自己不但很开心,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玩的如此开心,我更加开心。有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游戏和他们一起玩。我们在游戏中成了好朋友,孩子们喜欢和我倾诉他们的故事和心事,这样对我的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幼儿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需要介入游戏,须找好最佳的时机。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1)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如:游戏开始了,佳佳想去“理发店”,可理发店的人数已满了,佳佳急得要哭了,此时他又不想去其他区域玩,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一名“顾客”的身份进入到理发店去游戏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如在一次搭建游戏中,大宝在不小心碰坏了小朋友搭的润扬大桥的时候,孩子们一时很生气,很激动,有的埋怨大宝,有的以暴力攻击大宝,教师马上说:润扬大桥是不是“地震”了,我们赶快抢救大桥,把大桥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了新游戏当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将发生的纠纷。

 

3)当游戏出现教育契机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游戏当中,随时出现学习新概念与解题方法的时机。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除非教师能把握这些机会提出适当的问题、建议或鼓励。教师给与幼儿暗示帮助解决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透过这些方法,幼儿所获得的学习,比正式教学更能持久。

 

4)当游戏无法深入时。我发现孩子在活动区域活动时是需要老师帮助的,老师的适时引导会起很大的影响。例如:一天早上,我习惯的去观察着每个活动区游戏的情况,当我观察到“小医院”时,发现“小医院”里的三名幼儿还没进入到游戏状态,一名当护士,一名当医生,一名当药剂师,虽然有了各自的角色,但是没有彼此之间玩起来。于是,我假装肚子疼走到挂号的护士那里,“小护士”一看见我,马上来了兴致,问我怎么了,我说要挂个号,她立刻用笔在纸上划了两下,给了我张小纸条,于是我来到了医生那里,医生早已准备好了,又是用听诊器,又是打针的,“确诊”后给了我一个小条,让我去取药,到了药剂师那里,他很认真的找了瓶药搁在我手里,但没告诉我如何吃,我赶忙问他这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诉我:“一天一次,一次2片!”接着我便离开了。孩子们很兴奋,互相商量着互换角色,像刚才一样玩了起来,而且他们这次要比刚才玩的更丰富了,这个“小医院”终于“活”了起来,孩子们不会再仅仅是担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一个大环境里,这可能就是老师适时介入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先做观察者,观察到幼儿在玩活动区时的问题,然后再做引导者,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入到游戏当中,通常可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我想,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既会成为幼儿自由游戏的园地,又是一个幼儿学习接受新知识的天堂!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老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还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孩子对游戏的玩法、规则、扮演角色内容不熟悉时,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当幼儿的游戏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小班,较多的是矛盾的解调员,到中,大班的时候,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幼儿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则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 三、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各不不同,因此材料的投放也要兼顾每个层次幼儿,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科学区投放的操作材料、益智区投放的拼图等都应该体现层次性。

 

《纲要》中指出:教育材料的投放既要适合幼儿的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说难易程度要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这样利于幼儿体验到成功,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又如:在投放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投放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漏斗等,幼儿会把水装进瓶中,用海绵去吸水,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可是,幼儿就在这摆弄中了解了一些有关于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透明的;水是没有形状的;哪些东西能吸水等等。接下来,可以增添或更换一些辅助材料,如,塑料玩具、盐、肥皂、沙等,但是你不能把原来所投放的材料全部更换,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行,他们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要允许他们“慢慢来”。因此,我们对材料进行了细化分层:

 

(1)依据材料内容的递进关系,进行难易分层。

 

   在许多材料中,其本身存在着递进关系,例如材料益智角——黑白拼,难易分层本身有从平面拼到立体拼的递进过程;材料——集合,图形在交叉上难易递进,从两个图形的交叉到三个图形的交叉又到三个图形的重叠交叉等等,材料的递进关系给教师带来了参考,对材料的分层,供给不同幼儿不同层次的操作思考机会,提高着不同幼儿的水平。

 

(2)依据知识技能本身存在的顺序,进行层次分层。

 

知识技能的本身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区角材料阶段性的投放有着难以递进的过程。例如美工区剪的技能培养过程,总是从先剪易碎物,再剪线条,再学习按轮廓剪,再按意愿有目的地剪。对材料的细化、分层,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及时分析、捕捉幼儿的水平,对材料进行合理化的分层,并且不断地通过幼儿活动,教师观察来发现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调整,真正通过分层,让材料适合于不同个体差异的幼儿,促进他们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孩子操作的工具、探究的学具,是孩子学习的物质基础。我们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孩子什么样的活动。在材料的设置投放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困惑,如:如何降低材料的高结构化,增加材料的趣味性、综合性?如何增加材料的多元化、系统化?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继续研究、实践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爱玲.“小鬼当家”—小议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J].文教资料,2007(02).

 

[3]孙洪泉.幼儿教师如何根据生态式区域活动特点制定指导策略[J] 2007(07).

 

[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