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师幼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自己有益的经验。近几学期,我们积极投身于区域游戏的研讨,其中包括区域的划分、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等等,尤其是对如何有效投放材料彰显游戏价值与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有了更深地认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也想说说几个自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
其一是分解可能的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能够预先作出思考,努力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如中班生活区的筷子夹夹乐,我们可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班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豆子、木珠、花片积木三个难易不同、呈现递进的材料,这样能力弱的可以夹花片,能力强的直接可以挑战豆子。而当能力弱的幼儿挑战完积木时,也可以向木珠、豆子挑战。再如语言区,我们可以投放故事骰子和故事卡。故事骰子的每一面上可贴上动物、时间、地点,幼儿在玩骰子中将画面用一句话连起来说说(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故事卡提供单幅画面三——四张,幼儿可根据数序排一排后,连起来编一简短故事。这样针对孩子的“个性”和“共性”投放有层次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操作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其二是挖掘可能的教育价值,促材料深化。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既要把握本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及培养目标,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又要充分挖掘材料更深层的作用,达成多个教育目标,以期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如数学区的“朋友住几楼”,我们可提供贴有数字的楼层以及全班幼儿的照片,幼儿在操作摆放将同伴的照片插到相应的楼层中时,首先要主动去询问该同伴的家住在几层?然后再插,这其中既考虑到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动交往的发展期,让幼儿在主动询问中增进交往(包括交往的技能、交往的态度等),还蕴藏着对数字、计数(简单统计每一层有几个小朋友)的认知等。
其三是尝试可能的改变,使材料活化。我们知道,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现动态性,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建构行为,同时能优化材料、体现材料的高效性,还可以减轻教师在投放材料中的工作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逐步增加:即当原有材料的目标基本达成后,我们不是將原有的材料全部更换,而是采用添加的方法,递进或拓展游戏的内容和目标。如在“秋之彩”主题中的数学区,我们提供了数字花瓶和十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菊花,每种7~8朵,一开始时可引导孩子根据花瓶上的数字插相应数量的菊花,等基本目标达成后,可以在数字的边上增加颜色标记或形状标记等,把游戏拓展为根据两维要求插相应的花。另一个是组合,也就是区域和区域之间的材料组合,某些区域的内容可成为其他区域材料的提供者,以拓展和丰富游戏内容。如“秋之彩”主题中的手工区制作的纸盘、纸杯菊花,在加上发箍后就可成为表演区的头饰;贴在纸筒或牛奶杯上就可成为建构区的立体菊花,为建构菊园“添砖加瓦”,丰富游戏。这样的一增加、一组合,使原有的材料更加活化,使孩子的探究也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