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即认识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总之,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信息结构中加工信息的过程。本文将对认知过程各部分进行一一论述,以阐明学前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增长,其二是要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机制或因素。心理学上对认知的讨论主要接受了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理论。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对感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直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信息加工研究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个体不同加工的不同集合,它不必遵循同样的规则,也不必在基本的结构的控制之下,因此,这种理论对个体思维和能力的差异更加敏感,而皮亚杰理论则更重视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
㈠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⒈ 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论述上,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向前发展。
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生物适应的延伸,是后者的一种特殊表现,换言之,人的心理或智力也被看作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手段。皮亚杰主张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为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
⒉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上,皮亚杰认为认知活动由四方面组成,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scheme)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structure or organization),这种结构或组织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在情境中相互迁移,换言之,图式就是在同一活动中各种重复和运用中保持共性的那个东西。个体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图式最初来自遗传的无条件反射,如婴儿的吸吮反射,此时的婴儿就具有吸吮的图式。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练习和概括,图式便迁移到其他客体上,不断变化并复杂化,随年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提高,初生婴儿只有少数且较为粗糙的图式如吸吮、抓握、哭叫等。随着成长,开始从简单的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图式,成年时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构成人们的认知结构。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的整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即个体以其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个体同化过程受已有图式的限制,个人拥有图式越多,能够同化的事物范围就越广泛,反之便越狭窄。随认知发展,同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再生性同化,指基于儿童对出现的一种刺激做出相同或重复的反应,例如,每次物体出现时,儿童便出现抓握反应,这有助于儿童同化物体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属性;二是再认性同化,指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并以此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是在再生性同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并有助于向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三是概括性同化(或类化性同化),指基于儿童知觉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但同化本身并不能促使图式种类的发展,只能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皮亚杰使用公式表示同化的一般过程:T+I→AT+E,T表示一种结构,I是被整合的物质或能量,E是被排除的物质或能量,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即对刺激物的反应,A是大于1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