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园园所周围有着许多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如,大型超市、垃圾分类处理站、装饰考究的茶室、干果批发市场、繁荣的菜市场、高档的电器门市部、品种齐全的服装商场等等。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园周边自然环境的优势,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笔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尝试着充分利用并有目的地整合幼儿园的各种自然资源来构建园本课程,为幼儿创设温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注重幼儿兴趣需要,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之源,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主动、持续的活动。教师要把幼儿的兴趣需要作为出发点,以日常生活事件为教育契机,尽量做到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从而让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经验。通过最近组织的一次主题教育活动,笔者亲身体验到了这一点。
一次,我组织幼儿到小区的文化广场游玩,凡凡小朋友将手里的垃圾随手扔在地上。苗苗说:“垃圾应该扔在垃圾桶里。”凡凡听后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回来说:“我家门口的垃圾桶有两个洞洞,这个却没有。”另一个小朋友抢着说道:“不对,我看见的垃圾桶只有一个洞洞。”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我趁机让孩子们思考:“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垃圾桶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洞洞?洞洞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印象,我设计了主题教育活动“我身边的垃圾”。第二天便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周边的垃圾处理站实地考察。孩子们带着问题边看边思考,知道了垃圾桶的两个洞洞是用来垃圾分类的,分为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两类。他们还亲眼看到了环卫叔叔是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亲身体验到了垃圾的可再造性。这些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感知、体验的,记忆深刻,从而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种下了环保的种子。
结合本土特色,开展教学活动
这段时间,班上的小朋友最爱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这句话了。这源自于我班最近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北京的特色食物”。老北京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许多名扬中外的特色食品,“北京烤鸭”是其中的代表,它外焦里嫩,香脆可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一北京特产,我特别设计了主题活动――“北京烤鸭的制作”。我联系到幼儿园旁边的“全聚德烤鸭店”,组织幼儿现场观看烤鸭制作加工的全过程:烤――片――卷。通过实地观察,孩子们了解到了北京烤鸭的制作过程:烤的时候火候的掌握最为重要,何时翻鸭面,何时淋油,都是不容忽视的。“片鸭子”是个技术活,用力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否则鸭肉口感就不好了。“卷鸭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放材料的顺序和多少、卷的方法,以及卷的美观程度都会影响食客的口感。孩子们看后连呼:“烤鸭师傅们太厉害了!”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对“北京烤鸭”这一特产食物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看着师傅们加工烤鸭时满脸淌汗的情形,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还说出了北京其他有名的特色小吃,如,馄饨侯、年糕杨,以及稻香村的点心等等。我又联系到周边的“稻香村”食品店,让孩子们亲眼看到这些特色食物,并买回来品尝。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是快乐而富有意义的。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开阔了视野,增添了生活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正是因为我们合理地利用了周边的教育资源,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适时地挖掘了这些资源的潜在意义,从而让孩子们获得了书本上得不到的体验与乐趣。
将自然资源带进教室,开展教学活动
《纲要》要求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能为幼儿提供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与事物不断互动的条件。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多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机会,我在班级开辟了“自然角”,根据季节特点适时投放小蝌蚪和蚕宝宝等。孩子们亲眼看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卵――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没有了。孩子们还知道了蚕宝宝要睡四次、再脱四次皮才能蜕变成蚕茧的全过程;夏天,班级的自然角里有螺蛳和小螃蟹。孩子们通过观察知道了如果螺蛳与水草共养的话,螺蛳与水草都可以在水中活很久,但如果各自单养就会立即死去,以此了解到自然界中的植物与动物是互相依赖生存的。到了秋天,我把大量的农作物带进教室,自然角摆满了稻子、高梁、大豆、玉米、棉花、绿豆、红白萝卜、芹菜、青菜……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许多作物与水果都是在这个季节成熟的。
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要素,我还设计了“科学角”,将玉米、绿豆、蚕豆、小麦、稻谷等农作物的种子带进教室,开展了“种子的秘密”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做以下实验:
第一个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因为没有水
(种子干放着)
第二个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因为没有空气
(种子全浸没在水中)
第三个瓶子里的种子发芽了――因为有水也有空气
(种子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
孩子们通过亲手做以上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水份、空气是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周边自然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孩子们亲身实践,收获良多。作为教师,我也更加明确:要想使幼儿成为自主的探索者,教师一定要学会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要素,结合本土文化,带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