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认知发展 » 正文

对陈鹤琴“活教育”中儿童艺术教育的再认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29  来源:上海托幼  作者:陈一鸣 陈庆   浏览次数:1448
广东学前教育网理论频道导读: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儿童艺术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的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活教育的实践中,陈鹤琴主张要
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儿童艺术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倡导的“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活教育”的实践中,陈鹤琴主张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即包括儿童的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的“五指活动”。其中,艺术活动的目标是:陶冶儿童的热情绪;启迪儿童的审美感;发展儿童的欣赏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的范围包括:音乐、美术、工艺和戏剧等。

“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儿童教育理论,其艺术教育的思想源自三个方面:

第一,从上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代,陈鹤琴运用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对中国的儿童心理特点的发展,包括美感和艺术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精密观察及科学实验。他以独立思考、求真求是的精神,探索了儿童发展与艺术教育的科学规律。

第二,陈鹤琴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儿童社会教育、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等方面,致力于整个儿童教育系统的发展。他团结依靠教师、学生的集体力量和智慧,亲自指导了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活教育”艺术教育创新实践,在美术、工艺、音乐、戏剧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在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艺术活动通过单元设计贯穿儿童的生活,如美术游戏,图画点名,鼓励儿童自由画,记图画日记等。在他创办的上海工部局小学,美术重写生、重表现自由个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写生学中国画。手工课包括学习纸工、陶工、石膏和模型制作。美术活动和各学科打成一片,美术教育和整个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陈鹤琴倡导了儿童表演木偶戏,鼓励教师编写了《木兰从军》《卧薪尝胆》《文天祥》等爱国主义题材的木偶剧,以及反映人类发展的《原始人》木偶剧,开创了木偶戏运用于现代学校教育,进而推向社会教育之先河。

陈鹤琴一贯重视儿童音乐,倡导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儿童音乐生活化”,他鼓励教师组织教工和学生合唱队,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造和运用各种乐器,建立学生演奏队,演唱和演奏优美的爱国歌曲,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在陈鹤琴的倡导下,师生共同创造艺术环境,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的成功也进一步丰富了“活教育”的内涵。

第三,在大力提倡新教育的实践中,陈鹤琴抨击传统的抹杀儿童个性的旧教育,倡导融合中西文化精华,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挚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长期关注并亲自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新教育发展趋势,包括奥地利的艺术家、前苏联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等。他将“创造的艺术”的教育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进一步的拓展。

爱美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艺术活动能表现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思想,增进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品德,增强儿童的创造力。因此,美育是培养、奠定儿童健全人格基础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和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以及加强艺术教育的要求和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陈鹤琴还指出:艺术活动不能只要求训练技能,而应着重培育美的心灵、美的生活、美的创造。但也要训练发展技能,艺术教育不是只为培养少数艺术家,而要发展所有儿童的艺术才华,鼓励、造就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活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重视生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艺术活动五过程,“欣赏一共同讨论一个别学习一集体创作一研究改进”。这些教学原则都直接体现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运用上,其中蕴涵的精神是尊重、了解、善于发挥儿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活教育”教学理念。

陈鹤琴“活教育”中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使得这份精神文化遗产更显得弥足珍贵。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陈鹤琴长期开展的艺术教育创新实践、大量的相关文章和精辟论述必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项儿童绘画及其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陈鹤琴对陈一鸣绘画个案研究的历程

陈鹤琴确信:教育的民主化离不开教育的科学化,科学的儿童心理学是建构科学的儿童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活教育”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观,正是建立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

1920年,陈鹤琴以自己刚出生的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就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游戏、学习和美感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连续808天的全面而系统的实践研究。其中,对陈一鸣的儿童绘画个案研究,正是陈鹤琴开拓儿童心理和儿童艺术教育实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此项连续观察、跟踪实验在持续了三年之后又持续了长达十余年之久。

1925年,陈鹤琴汇集了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两部极具教育价值的专著:我国第一部科学、完整地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和我国第一部现代的、贴近天下父母的《家庭教育》。儿童艺术教育的真知灼见也通过陈一呜的绘画个案研究蕴含其中。

1956年秋,陈鹤琴将保存了三十多年的陈一鸣的儿童绘画分成四个时期,全面分析研究了这四个时期所代表的心理发展情况。同年12月,在南京师范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陈鹤琴作了重要学术报告,题为《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过程看儿童心理之发展》,同时在会场上展出了陈一鸣561幅图画中的2O5幅,在他的学术报告中,通过对陈一鸣1岁到16岁的儿童绘画发展规律的详尽分析,从学术上对儿童绘画个案研究作出了全面的科学总结。

二、该绘画个案研究呈现的特点

●开创性  陈鹤琴通过观察,积累了陈一鸣从1岁至16岁少年时期的图画,从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出发,分析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在中国“以助教育之不及”,开启了研究儿童绘画之先河,成为我国最早用跟踪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绘画、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超越性  通过对欧美儿童绘画心理、儿童绘画研究的各项突出成果的借鉴分析之后,陈鹤琴在内容深度、时间跨度的更高起点上,开拓了中国儿童绘画的个案研究。

●科学性和实践性  陈鹤琴是通过实践、观察、再实践而得出拓展性的研究成果,他不赞成以卡夫卡唯心的完形心理学观点解释儿童的图画。体现了从儿童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客观实际出发,重实践、重研究的唯物主义立场。

●导向性“儿童画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儿童的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因此,陈鹤琴主张:以实际的大自然和大社会为观察、写生的对象,提倡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丰富感情和经验,发展绘画的技能。为如何在美术绘画领域实施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教育主张和成功经验。

●持续性和完整性  陈鹤琴通过对陈一鸣儿童绘画及其发展全部过程的持续追踪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达十六年之久,但相关学术研究直至结题,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

一本独特的画册及其背后的故事

相隔半个多世纪,昔日“活教育”的实验研究对象,86岁的陈一呜先生在女儿的协助下,主持完成了对尚存192幅图画的整理。作为一份珍贵的儿童绘画个案研究记录,作为一项了解陈鹤琴儿童艺术教育的活教材,这些非同寻常的图画作品以《我的绘画世界――在父亲陈鹤琴的培育中成长》为题,汇集成画册形式出版。

陈鹤琴曾指出:一鸣的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陈鹤琴认为,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是语言的先导,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陈一鸣先生说,他的画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挚爱和培育,体现了父亲以科学精神悉心引导的历程,同时也体现了自身不断追求真善美,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历程。

从儿童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陈一鸣的画在他幼年时期(从象征期到定型期)具有稚朴、富于想象和夸张的童趣;在小学和初中时期(从写实前期到写实后期)逐渐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特点之一是善于以素描为主的写生、速写和创作,题材广泛,人文精神丰富;之二是用笔熟练而多变,能根据不同的写实对象变换笔触,抒发自己的不同感受。

这本独特的画册不仅展现了陈一呜绘画世界的发展轨迹,也再现了陈鹤琴作为父亲如何悉心引导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如今,在推进对陈鹤琴教育思想深入研究,倡导创造的儿童美术教育,以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今天,画册中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作品,无疑能够唤起人们更多的共鸣。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