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社会性发展 » 正文

谦让教育:遵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节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68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我是一名乡镇幼儿园的大班老师。在我班前不久开展的一次语言活动中,面对孩子们的心声“追求公平”和故事本身的教育意义“懂得谦让”,感到很是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才最好。       那是在一次语言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经典故事《两只笨狗熊》,他们听得特别认真,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故事内容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孩子们的遗憾声中,我结束了故事。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思索并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大黑和小黑为什么最后只吃到一丁点儿干面包?(孩子们回答:他们为了吃到一样多的面包就上了狐狸的当,面包被狐狸左一口右一口地差点吃光了。)你们觉得大黑和小黑,还有狐狸大婶是怎样的人?(孩子们回答:大黑和小黑很笨,我们不喜欢;狐狸大婶太狡猾了,是坏蛋。)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大黑和小黑,会怎么做呢?对最后一个问题,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小红说:“我会把面包带回家去,让爸爸帮我们分。”强强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说:“我会把面包从中间分开,一定分得很公平!”小宇得意地说:“我会把面包放在天平秤上称了后,再平均分!”还有几个孩子也兴奋地站起来,讲着自己把面包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后,大多数孩子达成的一致看法就是不让狡猾的狐狸帮忙,自己有能力把面包分得很公平。这时,我有些失望并着急了,孩子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大黑和小黑谦让一下呢?我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兄弟之间要互相谦让,不斤斤计较呢?还好,乖巧的菁菁发言了:“我听妈妈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大黑应该让小黑多吃,小黑也应该让大黑多吃。”我一听乐了,马上就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菁菁,然后又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堆要谦让的道理。菁菁高兴极了,可其他孩子却耷拉着脑袋,一脸地无奈……       晚上回到家,白天的情形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大多数孩子为什么会由先前的兴高采烈转为后来的垂头丧气呢?孩子们要求把面包分得一样多,不就是在追求一种公平吗?而我白天的教育活动因急于引入传统美德“谦让”,而忽视了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追求。由此我想到,我们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谦让的美德会阻碍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吗?我们成人都明白,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时,有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谦让的,即使是在兄弟、朋友之间也是不可以的。但孩子们的世界是具体而单纯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把握“追求公平”与“懂得谦让”之间的关系,才能不影响孩子们的正常发展呢?   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中心幼儿园 向芝红   向老师:       您好。您的困惑涉及到一个非常  值得引人深思的话题。       从属性来说,谦让和分享、合作一样,都是人类亲社会性行为中的一个类别。通俗地说,它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某种利益、愿望和他人发生冲突时,将自己的需要放置一旁或退居其次,让对方的需要先行得以满足的一种社会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带有一种明显的先人后己的利他倾向,更因为利他行为本身对于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乃至整个人类的繁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维系与推动作用,所以谦让被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美德,为人们景仰和推崇。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提及谦让,最为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您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年仅4岁的孔融,懂得谦让的道理,上让哥哥、下让弟弟,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称颂,成为国人家喻户晓的教育蓝本。时至今日,让孩子学会谦让、帮助孩子形成谦让的美德,构成了我们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深刻印在了教师朴素的教育观念与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但正如您所困惑的那样,现实之中,孩子对谦让的理解并不像对其他行为比如公平、合作、轮流等那样清楚,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所致力培养谦让行为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教师一遍遍提醒,也很难让孩子真正主动地对同伴采取谦让的行为。根据最近做的一项专门的对幼儿谦让行为的研究,我们发现:自主、自发的谦让行为在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年龄段里很少发生;即便是大班年龄的孩子在回答实施谦让行为的原因时,也只是着眼于从结果、他律的角度做反向的思考,比如“不谦让就不是好孩子!”或“你谦让了老师就会表扬你!”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情况并不是您所忧虑的——是教育者在教育方法或策略的把握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有其更为深层的原因。       作为—种相对复杂的行为,真正的谦让行为的发生,一方面需要行为人有相应的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基础,另—方面则需要在行为人所处的人际环境中有他们可以参考的榜样行为。首先,就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来说,行为人必须在自己的愿望和对方的愿望发生冲突的当口,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对方需要的强度,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需要得到满足或是得不到满足的后果;与此同时,行为人还必须有相当强的承受力来面对自己的需要不被满足或是延迟满足的状态,有相当强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两方面对于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难以做出换位思考(或曰移情)、注意广度相对狭小、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低弱的幼儿来说,无疑是超出他们正常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其次,从社会环境中的榜样行为来看,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与他们平日里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习密不可分。孔融所处的是一个提倡多子女家庭的时代,为了协调同胞之间的关系,避免形形色色的纠纷,让孩子学习谦让,可以称得上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家长会时时对孩子提出类似的行为要求,并由大孩子做出榜样——我们从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哥哥让孔融先拿梨”可以看出,孔融的哥哥和孔融一样是个懂得谦让的人。但是在我们当下主流社会的家庭生活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形:独生子女没有同胞,自然不会有和同胞因为某种共同的需要而发生冲突的机会,也就极少有可能观察到具体的谦让行为,因而也就难以理解谦让对于协调人际纠纷的价值,难以主动去模仿、学习这种行为。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对幼儿进行谦让行为的教育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中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仍然借助权威的力量反复教导、督促,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极有可能导致孩子被动地习得和实施谦让行为。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观察,幼儿被动的谦让行为可以具体划分为两个类别:其一,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并不真正考虑自己和对方的状况或所面对的问题,只是凭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特有的服从权威的行为倾向,按照教育者的要求,机械地去对同伴表示谦让,这种行为就好比是幼儿可以熟练地背诵某段经文,但根本不知道其真实的含义一般;其二,把表现出谦让的行为当作一种手段,借之来获得权威或其他外在力量的认可、赞许或奖赏,孩子可以从教师的反复要求中,准确地感知到谦让行为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并进而发现,如果自己懂得谦让,就会得到教师的喜欢和表扬。为此,即便自己并不真心想“让”,但是权衡之后认定,以牺牲眼前利益来得到一个好的评价是值得的。究其本质.前者让孩子失去了对真实的自我的认识,后者则助长了孩子以小的利他谋求大的利己的、伪善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不说是我们幼儿教育实践的一个败笔。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对幼儿的谦让教育,如果进行得不得当,未免会弄巧成拙。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呢?我个人认为,要想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型研究作为依据。就我们所做的相关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可以认定的只是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遵从孩子社会性行为发展的自然节奏,因势利导。您在文中提到,孩子在针对故事的讨论中最为关注的是“公平”的问题:他们想尽办法(甚至要借助天平)希望把面包分配得最为公平。这种情况并非真是我们成人所理解的“斤斤计较”,而是在幼儿这个年龄段人类个体所特有的,对公平的敏感性的体现。综合众多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寻求公平、公正,可以称得上是人们充分认识自我与他人需要的最佳表达。在幼儿阶段,个体对公平的理解总是被简单地等同于“严格相等地分配物体”,而不去考虑过多的其他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成人看来也许过于机械,但是随着心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幼儿关于公平的概念也会不断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为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提供充分而有力的支撑,比如,帮助孩子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公平的状态,帮助他们理解他们所追求公平的价值所在。对幼儿所期待的公平的认可,实际上就是对幼儿在逐步形成的自我的接纳,是促进幼儿对他人需要的了解的有效手段。在让幼儿充分体验并满足了他们对公平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慢慢地有倾向地引导幼儿去了解谦让的行为,借助具体的谦让行为让他们去认识谦让行为的价值,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形成对谦让行为的准确理解。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很多处于“注重公平”阶段的孩子的眼里,谦让实际上是一种与公平完全相反的行为:明明自己也想要大的、好的梨,可是为什么因为有哥哥就得拿小的,因为有弟弟还是得拿小的呢?!未免太不讲道理了吧!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让孩子放弃对公平的追逐转而去考虑谦让,难免让孩子感到困惑、为难,难免让他们表现出“耷拉着脑袋,一脸地无奈”的样子。为此,我们认为,避开或忽视孩子公平的追求,而强调孩子要做出谦让的行为,从大处说是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从小处看则是注定了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除了对公平与谦让的侧重问题,您还提到了另一个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让孩子从小养成谦让的美德是否会阻碍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的时代中,有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谦让的,即使在兄弟、朋友之间也是不可以的。”我可以理解您的这个困惑产生的根源: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急迫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要输给别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是要对别人进行谦让。我个人认为这个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人们关于谦让行为的本质与价值判定的问题,进而也必然牵扯到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一系列的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做大的扩展,只是想推出这样一个基于生物学家与习性学家们的实证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判断:在动物世界,最适于生存的不是那些在体力上最强的,也不是那些最狡猾的,而是那些学会为了群体的福利,无论弱者或强者都联合起来互相援助的动物;拥有数量众多的最富有同情心的成员的社会,将最为昌盛,并且繁育有最多的子孙。我个人也深信,谦让行为是保证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行为,过去需要,现在和将来也一样为人们所需要,因而也一定是值得被传递下去,值得被教育者们所看重的行为和美德。   刘晶波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